WFU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彳亍躓頓七十年》:恰似末代武士的一生


作者:姚泓汎



「彳亍躓頓七十年」這樣的書名大概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勾起好奇心,因為奇特的字、不確定的讀法、不了解的字義。

彳是左腳的步伐,亍是右腳的步伐,彳亍是緩慢行走的意思,把「彳亍」合成一個字看就是行。而躓頓是顛仆困頓的意思。

葉啟政教授家族從祖父到父親再到自己的脈絡,就像台灣過去的命運,在不同殖民文化間轉換,在夾縫中求生存,祖父在清領時期出生,父親則是在日本大正時代出生,而葉啟政先生出生後兩年,台灣即被國民黨佔領。

當時政權轉換隨之而來的期盼和失望參雜混合的複雜心情,是共同的經驗,讓自我被衝撞的更徹底,不同文化衝擊下,開始追尋一個真正代表自我的文化,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份子逐漸躍出,作為文化開創與傳遞的載體,成為時代蛻變的重要意義。

前一陣子才因為余光中先生過世又掀起滔天巨浪般激辯的鄉土文學論戰,就是當時在衝突界面上尋找認同的代表。文化本身就是政治的反射,中華文化和鄉土文化的拉扯即是反射出政治局勢的演變,甚至可以說是依附政治而生,許多悲劇也因此而起。

葉啟政教授一生旅程就像書名所示,充滿波折和障礙,從哲學領域跨到心理學領域,再到社會學領域,有些意外,有些不得不,有些陰錯陽差,但總是生命中的美好過程,他說「生命,總是經過一些意外的緣分不斷的洗煉,才逐漸得以模塑成型。」

曲折的經歷都是養分,總在合適的時間催促著成長,即便路徑並不是一開始所預期的那樣,但也不違初心的像目的邁進。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成為葉啟政教授一生中「平凡」的成就,也是在政大民族社會學系兩年生活之外,唯一的寄託,即使在台灣社會剛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時期,政治力的介入依然無孔不入,本該中立的教育與學術,也難逃魔爪,在這種環境下,守住核心價值和道德分際是很難能可貴的,同是多半時候會飽受批評,被貼上異類標籤,不過就算有再多的阻力,他還是寧死不退。

在社會需要改革力量時,葉啟政教授站出來支持學生運動,保護學生,以各種方式出聲,扮演領頭羊的角色,而在逐漸推翻獨裁的恐怖統治之後,卻急流勇退,在幕後以不同的方式持續關心,善盡一個知識份子對於社會應盡的責任。

在回歸最喜愛的思想工作之後,學術的路上也有其風骨,實事求是,絕不造假,並且做為典範勉勵學生,帶領學生追求學問,反觀現代層出不窮的論文造假事件,顯得卑劣,失去知識份子該有的高度。

如他自己所說,自己的一生也許算不上波濤洶湧,但也是經歷許多潮起潮落,算不上什麼豐功偉業,但也是在台灣進步的歷史上貢獻許多心力。